您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文化资讯 >

学党史 思先烈 清明假期这样踏青才有“味”

2021-04-01 10:26 未知 我有话说 字号:TT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算,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这个季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先烈的习俗仍在传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各族人民以及一批又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投入到青海建设热潮中,成为建设青海的开拓者、奋斗者、贡献者,他们将青春奉献在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高原,甚至将忠骨长埋于昆仑山脚下。在战天斗地、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中,培育了“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柴达木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和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们扎根青海、奉献青海。

  又是一年清明时,祭祀先烈表哀思。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探寻红色足迹,缅怀先辈,感受、学习、了解、体验中国共产党在100年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西宁烈士陵园

  西宁烈士陵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下,占地面积99996平方米,由烈士群雕塑像、纪念碑、烈士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组成,园内安葬着1776位烈士遗骨。1954年7月,为缅怀在青海牺牲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修建了这座陵园。陵园门楼高为10米的两层楼阁建筑,门前屹立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其基座上镌刻着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该陵园中央为烈士纪念碑,正面镶嵌着朱德1958年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内最高处为烈士墓,安葬着包括西路军第九军军长孙玉清在内的840位红军烈士的遗骨。烈士墓后为大理石墙壁,上有红军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四组浮雕,再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艰难困苦的动人历史画卷。

  1986年增建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分为序馆和正馆两大部分,由徐向前题写馆名。纪念馆展出了牺牲于青海的5600余名西路军烈士的事迹。陈列的280余幅照片、170幅大型油画以及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烈士遗物等,形象地再现了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一并展出的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图片,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部分烈士的遗物等。

  这些真实的史料,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打通与苏维埃的国际通道,冒着国民党军队的枪林弹雨,克服千难万险,一路西进的悲壮历程;讴歌了红军将士为了建立新中国,攻克河西走廊,人民群众拥有参军参战,军民同仇敌忾,保卫人民政权,与国民党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充分揭露了反动军队严刑拷打杀害红军战士令人发指的罪行;反映了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营救红军将士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烈士陵园内。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2006年重建,2010年竣工,新建纪念馆为独立庭院,依偎在西宁市烈士陵园旁。进入院内,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雕塑,7名被捕的西路军战士有的手戴手镣,有的相互搀扶着,围簇在高举着红旗的战士旁,表现被俘红军指战员威武不屈的革命气概。其后是纪念馆的主体,展馆分为二层,除原馆内容外,新增了半景画馆、多功能厅等,为人们更加直观全面形象地了解红军西路军历史提供了新的窗口。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不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带领下,进军河西走廊,蒋介石命令统治甘、青两省的军阀马步芳,对西路军进行围剿。西路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历时近5个月,先后歼敌二万五千余人,但终因孤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最后失利。西路军将士与敌人英勇作战,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出一曲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篇章。

  198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省会西宁修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2005年进行了重建。纪念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西路军纪念馆,纪念馆陈列着各类历史照片、电文等珍贵文物1000余件。纪念馆对弘扬西路军革命精神,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为纪念馆题词。

  1993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被国家关工委列为青海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9年9月,被命名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还被中宣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委命名为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馆内展出着红西路军烈士的英勇事迹。展馆共一层,分序馆和正馆,展出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奉命西征,血战河西;二、惨遭杀害,山河垂哀;三、坚持斗争,忠贞不屈;四、党群营救,冲出罗网;五、欢庆解放,再立新功;六、人民怀念,万古千秋。馆内展出历史照片117幅,人物画38幅,照片194幅,中央、省、市领导机关和个人赠匾额题词27面,各类图表8幅,电文7篇。展柜内有红西路军将士用过的武器、弹药、衣物79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红西路军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原子城纪念馆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金银滩草原,建于1958年。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而被称为“原子城”。

  西海镇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的所在地。1987年,为了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表明中国政府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有关部门作出撤销221厂的决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将这里命名为西海镇,并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总投资8200多万元,占地12.1公顷,由纪念馆、纪念园、爆轰试验场、地下指挥中心、纪念碑等组成。目前,彰显不畏强暴、艰苦创业、勇攀登高峰的“两弹精神”和“基地精神”的示范基地已建成开放。

  班玛红军沟纪念馆

  红军沟原名子木达沟,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以南39公里处的子木达沟。1936年6月底,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约2.5万余人进入青海,在班玛地区休整期间,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并在石壁上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至今字迹清晰醒目。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当地群众把子木达沟改名为“红军沟”。

  2012年12月,班玛县红军沟纪念馆被青海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记述了红军宣传革命主张,充分展现了各民族之间同舟共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宣传教育场所。

  

  格尔木将军楼公园

  为深切缅怀和纪念慕生忠将军和他率领的筑路大军,继承和弘扬柴达木精神,同时为更好地提升格尔木市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营造富于时代精神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格尔木市于2005年决定投资建设将军楼主题公园,并于2007年7月开工。

  该主题公园以当年慕生忠将军的住所和筑路部队办公楼旧址为核心,以纪念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军垦戍边及格尔木发展历史为主题,通过园林设计、雕塑艺术等手法,再现了50多年前慕生忠将军和他所带领的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用生命和汗水开拓祖国内地通往西藏“天路”的感人场景。

  公园主体雕塑是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的天路纪念塔,高度为39.16米,寓意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里程之和3916公里。园内还坐落着具有纪念意义的慕生忠将军雕塑、反映当年筑路大军艰苦开路的群雕“筑路忠魂”、反映军垦拓荒的雕塑“铸剑为犁”、反映昆仑文化的雕塑“巍巍昆仑”、反映民族团结的雕塑“和谐”等。

  将军楼主题公园占地9.8公顷,其中水体6000平方米、绿化5.2万平方米,并建有地质博物馆和慕生忠将军纪念馆。这座已完工开园的主题公园将成为格尔木市集城市园林建设、历史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城市景观。

  红光清真寺

  红光清真寺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占地2666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大门、唤醒楼、南北配房、大殿组成。

  1939年至1946年期间,军阀马步芳将400多名被俘红西路军战士当成苦力,押解到现循化县红光村,让他们沿黄河南岸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其中,红光清真寺就是由红军设计、取材并修建的。

  红军在建造该寺时,虽被敌人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革命必胜信念,采取各种方式与敌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借烧刻砖瓦时,极为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刻在了花砖之中。这些象征革命的图案至今仍熠熠生辉。

  红光村原名赞卜乎,为了纪念西路军烈士,1987年改名为红光村。红光村清真寺是全国唯一由红军西路军修建的清真寺,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且造型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1998年,红光清真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原海东地委行署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光村也因此成为集旅游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

  双树村

  双树村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祁连山南麓、沙塘川河西岸、象山脚下,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初年,因万历年间村中有两棵大榆树而得名。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里,却升起了青海农村大地上的第一面党旗。1950年2月8日,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庄严诞生。

  由于当时匪患严重,阶级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为了讲究斗争策略,保证党员和党组织不受侵害,党员没有暴露身份,党组织活动秘密进行。随着形势的好转,到1952年下半年,党员和党组织由“地下”转为公开。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领导和建设土乡的核心力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助县委和双树乡党委、塘川镇党委挖掘整理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双树村党支部的珍贵历史资料,最终于2009年七一前夕,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展室。展室环墙展出了6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展柜中陈列有10多本历任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历届党支部书记使用过的办公器材、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当时的经济决算簿册、票单等,展台上还有10多件记录着那段斗争岁月的实物。

  虽然纪念展室布置简单,但它无疑成为双树村党支部艰苦朴素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历史见证,也是诠释“追求进步、艰苦耐劳、永不停止、永远争先”的双树精神的最佳平台。如今,纪念展室已成为海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记录高海拔地区抗震救灾艰难历程的纪实性展馆。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原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

  纪念馆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治曲路,占地面积约为5776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498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纪念馆分为领导关怀、抗震救灾、英模谱、大爱无疆等6大板块,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惨烈地震带给人们的悲痛,同时也展现了抗震救灾期间社会各界万众一心、不畏艰险的“举国力量”,多角度、多视觉地讲述了玉树灾后重建历程。

  为了弘扬“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顺利建成。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共青团青海省委经申报、推荐、研究,于2020年10月命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10个场所为第一批青海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成功入选第一批青海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华夏文化网

相关新闻
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