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文化人物 > 人物访谈 >

高云:一位学者型画家

2016-09-07 12:43 美术文化周刊 我有话说 字号:TT

都市行者之五(国画) 137×70厘米 高云

了无一点尘凡气(国画) 136×68厘米 高云

高士系列之江南名士顾宪成(国画)

144×35厘米 高云

本报记者 严长元 冯智军

人物名片

高云,1956年出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政协委员。曾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现为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曾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全国邮票设计最佳奖,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等,以及首届江苏省文学艺术政府奖、首届江苏省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紫金文化奖章等。

18岁时,人生第一幅绘画作品《小小神枪手》就斩获殊荣;28岁时,作品获全国美展金奖,跻身中国十大连环画家行列;33岁时,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一举夺得四个奖项,成为一届全国展上获奖最多的纪录保持者;为国家邮政局设计七套邮票并连续获奖,成为全国三位特聘邮票设计师之一……出名很早,成绩骄人,勤勉努力,才华横溢,他的人生因为丰富而精彩,他却不因精彩而流连。2015年才出版从艺40年来的第一本个人画集,举办第一次个展。身居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他,第一次的个展居然是在一个社区美术馆,为他剪彩的嘉宾是105岁和93岁的社区居民。

“这是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有人如此评价高云。而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面对纷纷扰扰的艺术圈,他冷静而敏感地透析种种现象;面对繁忙的工作,他游刃有余,并创作不辍,不断出新。

近日,在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开幕式的间隙,本报记者采访了高云。他说,个人的事总是小事,还是谈谈关于艺术的一些想法吧。于是,从出“名家”“名作”开始,高云娓娓道出他对当下文艺的一些思考。

关于名家与名作

美术文化周刊: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名家”?

高云:画家靠作品说话,名家靠名作名扬天下。一部文艺史说到底就是名家与其创作的名作的历史。一部史,因人而站立;一个人,因作品而站立。没有名作、代表作,就不会有什么名家大家。

画家以作品成名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种是以一画名天下者,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创作《祖孙四代》的刘文西、创作《父亲》的罗中立、创作《西藏组画》的陈丹青等。第二种是把某个题材画得精绝而功成名就,如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徐悲鸿的马等。第三种则是以个人独创的某种艺术样式而立于艺术之巅,如林风眠、吴冠中等。我们依据这个标准,再去审视当下的名家,谁才够格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名家”,我们需要一双慧眼去辨别他,理性地、研究性地看待他。看他是怎么成名的,他的艺术历程、教育背景、创作经历、作品反响、获奖情况等。耳听为虚,不能仅仅迷信名声。对一些靠宣传炒作出了名的注了水的“名家”,不要轻信。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各地都在力推名家,希望打造文化艺术名片,你怎么看?

高云:据我所知,各地都在致力于文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培养造就,希望能实现“高原”出“高峰”的突破。领导干部都希望出人才,渴望出人才,热心支持出人才,尤其希望由名家来担任本地艺术创作或艺术机构的领军人物,这是十分可喜的景象。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没有一部文艺人才的评判标准,少了发现人才的必要尺度,谁是真正的人才一些领导并不完全了解,于是,只能看舆论,听“群众”意见,信口耳相传。这样一来,一些善于画外用功的人成了获益者,相反,一些因为有真才实学而不屑于做“人情”的人,反倒被忽视了。这样不仅不利于引导大家静下心来创作,而且,“注水”名家的出现,专业精神必将受到打压,创作生态也会受到破坏。

所以,我们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得有发现人才的慧眼和甄别人才的尺子,这就是评判标准。于是,我一而再地提出,要制定出台一部文艺人才评价选拔工作条例。有了一个适用于文艺人才的评价标准,评判才会有据可依,才能为发现真正的文艺人才提供一个必要的尺度性保障。

美术文化周刊:名家应该由作品积累而成,但是不是名家之作都称得上“名作”?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高云:名作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还是能做到两个满意、经受两个考验的作品。做到两个满意,就是做到既让专家满意,也要让人民大众满意。经受两个考验,就是既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今天看是好作品,过了十年、百年后它还是好作品,还要经受住空间的考验——在一个省是好作品,在全国、在世界也还是好作品。真正经典的作品,不管何时、何地、何人都会因它而共鸣、感动,不会因地、因时、因人的职务头衔发生变化而发生衰退性变化。

有意识地打通古今

美术文化周刊:来谈谈你自己吧,你在年画、连环画、邮票和国画创作中,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广泛影响,有什么必杀技?

高云:怎么做才能把各类型的画画好?我的体会是,一要研究画种的规律,尊重规律。如邮票尺寸很小,创作邮票与创作大幅国画就很不一样,其中是很有些诀窍和规律的。二要了解受众的需求,尊重受众。徐悲鸿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很有道理的。为人民创作不是政治口号,而是真实需要。三要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尊重个性。当代观众审美需求丰富多元,你只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特长,肯定就会有一部分人喜欢你的作品。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必杀技,我以为,就是要以尊重的心态对待艺术、对待受众、对待创作。

美术文化周刊:你的艺术题材一直在不断的拓展中,每个时期有着不同面貌和追求,怎么看待自己的艺术风格?

高云:我一直不想过早的结壳。创作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不断的变化才会带来新意和乐趣。可能很多人了解我是从国画仕女系列开始的,视为我的招牌作品,其实我本人最爱画的还是圣贤高士系列,因为它和我个人的精神追求更吻合。此外我还创作了一些从工笔走出来的小写意作品,以及用写意手法创作的反映当下题材的都市行者系列等。目前我正着手探索的,是我称之为“不古不今、既古既今”系列。

不古不今系列,或是我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希望有意识地打通古今。如《了无一点尘凡气》,画的是古代的美女但有现代气质,不好说她是古人还是今人。我以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有着割不断的文化、割不断的血脉、割不断的历史,所以创作穿越历史、不古不今、既古既今的作品,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一脉相承。

只求唯美与炫技远远不够

美术文化周刊:你的作品富有思考,在艺术的世界里传递出很多内在的哲思,你是如何看待创作的?

高云:依我的归纳分析,美术创作大致分为这样几个类型:一是叙事型,如主题创作、佛教、圣经类故事等;二是达意型,如山水画、花鸟画;三是观念型,如西方的观念艺术,通过装置、行为等艺术形式表达某种观念;四是唯美型,如新工笔等;五是炫技类,如学院派的习作等。这五种类型中,我想排在第一位的是主题叙事类创作,这种创作应当是融五种类型为一体的一种创作样式,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也多是此类作品。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有观点认为主题创作不重要,或者是对主题创作持漠视态度,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高云:这是对主题创作的误解与走偏。谈到主题创作总以为是假大空、高大全、红光亮的一种创作,而且一谈到思想性,就会等同于政治性。今天年轻一代更加注重的是技巧、趣味和娱乐。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则视传统为过时土旧,追求唯美和炫技,呈现出模仿追逐西方艺术概念与形式的倾向。他们的作品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欢迎。问题是,作为支撑人类文明三大支柱之一的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之一的美术,仅仅这样够不够?文学以文字表达思想,音乐用音符表达情感,美术应该用笔墨色彩表达些什么呢?作为从传统走出来的艺术家和文化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为之忧虑。此外,对于这种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倾向,如果不加以引导,中国画的传统如何延续?中国画的底线如何守住?

美术文化周刊:说到传统,总绕不开继承与创新的话题,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高云:创新的内涵是从旧到新,不同于科技发明的从无到有,这里必然有一个继承的问题。但由于长期对传统的批判,我们讲创新大大多于讲继承,以至于当代青年画家与中国画传统渐行渐远,底线即将失去。

中国画要有底线 画家要有定力

美术文化周刊:中国画如果有底线,是什么?

高云:中国画的底线有两条,一是线,线是中国画的生命;二是意,意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的线不同于世界上任何绘画上的用线,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说,一根线承载了画家全部的精神气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中国画的意,指的是画面呈现出的一种意境、意涵、意趣、意旨,所谓画中有诗,即如是。这是中国画不同于任何画种的一种独特的追求。如果没有意境,不追求意境,就没有中国画了。

现在有些唯美类作品,只是追求视觉满足,平铺直叙,把大量精力花在了制作上。炫技派炫的技也不再是中国画的技,而是吸收或照搬了西方的某种表现样式的技。这两类画,可以是一种视觉美的艺术,甚至是相当不错的艺术品,但由于缺失了精神内涵,终究只能炫目,不能动心,失去了艺术精神的追求。

美术文化周刊:今天的很多画家都在忙于市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云:能不能有学术定力,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跑,这是作为画家的底线。如果仅仅为了钱,我看不如去做生意。古时画家,多为公干之后的业余时间作画,借书画以怡情而已。闲暇时沐浴焚香,读读书、踏踏青、喝喝茶、画上几笔,没有半点功利色彩,所以他们的画,静、雅、逸。现在一些画家整天忙,忙画画、忙卖画、忙宣传,为名为利,所以他们的画,显得躁、俗、实。他们可以画出一批制作精良的画,但缺失了思想精深,没有了内涵深度;缺失了艺术精湛,没有了品质格调,终究只是有匠气无文气的平庸之作。

中国画历来讲品求格,比如分逸品、神品、能品。逸,是发自于本质的超然物外的飘逸,也称仙气;神,就是传神,能神采飞动;能,就是无所不能,技巧高超。我们有些画家不可谓不勤奋,技巧也很高,但由于不重视读书、思考,所以想达到很高的格调是不大可能的,最好也只能成为第三个层次“能品”。古人讲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美术文化周刊:行政工作占用了你大量的时间精力,从画家的成长来说是有损失的,如何平衡二者?

高云:我现在做文化管理工作,虽然损失了一些创作时间,但也学到了、领悟了很多,有了更多对艺术的理解和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画家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反映在作品上才可能是深刻的,甚至也才能更好地把控作品。我之所以在每个领域还都能取得一点点成绩,正是得益于这种把控能力。掌握了规律,才能有所为时能所为。所以,管理者和画家的身份在一起是好事。损失的是时间,得到的是历练和修养。中国画是长跑,西画是短跑。既然是长跑,有一段时间休整下、积淀下,不是坏事。

西方绘画画的是感觉,中国画画的是人格、修养,所以西方对大画家叫巨匠,中国画则叫大家、大师,这就是区别。中国画家都是修养型的画家,所以不要仅仅做一个画家,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个学者,思想者。中国画是越老越好,不仅指的是笔上的功力,更指的是内在的修养。

责任编辑:华夏文化网

相关新闻
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