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文化人物 > 文化交流 >

佛经讲坛“接地气” 僧人更懂“俗人心”

2016-08-31 09:54 未知 我有话说 字号:TT

作者 吕少威

  一说到佛教,人们容易马上与青灯黄卷、久居深山、与世隔绝等联系起来。但近日在五台山举办的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却以一种“接地气”的风格改变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该活动是中国佛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如今已是第九届。每逢此盛会,全国的高僧大德齐聚一堂,各地的信众也会纷至沓来,聆听法师代表讲经说法。在信众眼里,这可算是讲经界的“全明星赛”。


  讲经会的规则是依据佛教经典,围绕给定的题目自由发挥。给定的题目有5个:如何建立信仰;如何安顿身心;如何依教修学;如何认识因果;如何利益众生。

  记者发现,法师们在讲经时并没有围绕一部或者几部经书高谈阔论,而是从自身的经历、身边的小事或最近的新闻事件等谈起,其中还不乏社会上的流行词汇,最后引出佛家经典阐释其中蕴含的道理。听众连连惊叹法师们不仅“时髦”,而且比自己更懂自己。

  悟乾是来自五台山黛螺顶的讲经法师。他年纪不大,面容清秀,见到每位路过的法师都会彬彬有礼地双手合十。他觉得佛教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智慧,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只有接近社会,“接地气”,才能找到世俗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他有一部“苹果”手机,用来和法师们交流以及解答信众的困惑。他并不认为修行就是把自己封闭、隔绝开来,“佛教要与时俱进,僧人不能成为社会的‘累赘’,甚至要更先进一点”。

  静通法师来自太原,是几百位听经僧人中的一位。她很喜欢这次讲经大会的风格,认为这才是佛教弘法的应有之义。“假如满口的古文梵语,听都听不懂,何来的运用呢?”她认为修行之人要多与社会接触,明白“俗人心”,只有入世才会有障碍,有了障碍修行才有效果,在度己的同时度人。

  宗性法师是成都文殊院的方丈,也是本次大会的评委。他此前曾表示,佛教除了有超越出世的精神外,还有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入世悲悯精神。不忍众生苦,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菩萨情怀与入世精神。积极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并能超越去对待,这就是佛的真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室主任魏道儒教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时代的人都面临着每个时代的问题,佛教是古老的宗教,如果固步自封,不与时代和人结合起来,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生在世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方面的问题,佛教“接地气”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古老的智慧去解决现实问题。

  他续称,佛教里有很多理论派别,其中有些是相互冲突的。大乘佛教认为,僧人不问世事,自己也是得不到解脱的,要把自我解脱与拯救众生结合起来,这是佛教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僧人在严守戒律的同时,既要做到不脱离社会,也要做到不脱离群众,这才是正确的修行之路。(完)

 

责任编辑:华夏文化网

相关新闻
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