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文化人物 > 文化交流 >

喜马拉雅艺术行者李威:不疯魔不成佛

2018-01-29 08:46 雅昌艺术网 我有话说 字号:TT

  在看到《疯魔见佛》这本图录之前,对于李威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台湾偶像剧演员和歌手的身份上,更是和喜马拉雅艺术看似毫无关联。

  

演员&歌手&喜马拉雅艺术行者:李威

  但正如李威好友一西平措所说的,在演艺圈中虽然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是从李威时而显露的忧郁中,可以察觉到他的缕缕孤寂,直至他和佛教文物的结缘,这种孤寂才骤然停顿。

  大约看过李威出演过电视剧的观众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无论是哪一个角色,李威身上有一种无法表达清楚的隐晦,这就是一西平措所说的“孤寂”吧。

  

《疯魔见佛》图录封面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聊天中,也许是因为电视荧幕之外的第一次接触,李威给人的感觉并没有“明星职业病”,带有台湾人的谦逊,对于自己的收藏娓娓道来。对于首次在拍卖市场中首次释出自己的藏品,且全部无底价,这本《疯魔见佛》更像是为自己藏品的做的一次系统梳理,重点在于每一件藏品的入手故事以及藏品本身的故事,全然不像是即将要被拍卖的藏品那般。

  这真的是出乎意料,李威在书中所呈现出来的不是依依不舍,也不是为某一件藏品徒增市场价格筹码,似乎是在讲述一段人生故事中的瞬间,即便是多年以前的收藏,李威依然记得初次“见面”时的感觉,规规矩矩告诉读者某件藏品的艺术性和曾经的探索,仅此而已。

 

 “疯魔见佛”展览期间李威与好友

  在李威精心挑选的35件藏品中,涵盖了16世纪以前各个地区的佛教文物,在北京匡时2017年秋拍中最终全部找到有缘人。

  我们也特别将这次聊天的内容释出,从收藏缘起到如何鉴定一件帕拉石雕的真伪,也许从你看到此文以后,再见李威时,该称呼为那个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家李威。

 雅昌艺术网:关于艺术品收藏,尤其是演艺圈跨界收藏,都会有一个所谓“引路人”或者是某种机缘,那么您是在什么样的缘分下接触到喜马拉雅艺术?

  李威:其实正如我在《疯魔见佛》的序言中所说的,缘起于《盗墓笔记》这本小说,让我对古代遗留的历史痕迹有了无限的想象,随后是在山西太原的南宫古玩市场,展开了我的收藏生涯,是在地摊上买的三件仿老的新活儿,而接触到喜马拉雅艺术则是在成都的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当我看到琳琅满目的佛造像,佛像身上的那种灵气和安定,都让我无法自拔。

  所以,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所谓的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时候就陷进去了,佛像收藏和人生是很像的,更多是机缘,尤其是古代佛教艺术更是讲缘分了。对于佛造像艺术的收藏也是阶段性的,我从最开始的接触到喜爱,结下了这个缘,再到发现一些感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感受,通过收藏认识了佛法,因为在我收藏的初始要去研究佛造像的仪轨以及背后的故事,每一件造像的故事以及和佛陀之间的故事,慢慢的扩散,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十三至十四世纪 马拉时期  文殊菩萨  高40cm

  收藏故事:出自英国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古董艺术品公司斯宾克

  雅昌艺术网:在选择收藏的时候您谈到一个机缘,但是一般来看,在我们这个年纪可能在收藏的初始会选择现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切口,会相对比较时尚或者说现代一点,您对于佛造像艺术的选择似乎会有些另类?

  李威:我觉得首先就是佛对于中国人而言,佛教信仰是不可侵犯的,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开悟者、圣者,甚至是有点偶像的概念。

  我在接触到古代佛造像的时候,准确的说,比如一尊元代或者明代的佛造像出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首先我对于古代历史是感兴趣的,我会惊叹于竟然能摸到千八百年前的造像,那一刻对我来讲已经是一种震撼了,我是怀有既敬畏又雀跃的心情的,觉得佛造像深不可测,我一直在想佛造像背后经历了多少故事?多少代人?被寄予多少希望?其中包含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再来看古代的艺术品千百种,但凡大块地讲瓷器、青铜器、文房,甚至书画,就是说再细到鼻烟壶、印章、赏识、笔筒,就是各式各样的收藏,唯独佛教艺术最吸引我就是不仅仅是艺术性,还有我们忽略了宗教和内心的交流。俗气一点来说,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帝可以派最好的工匠去制造最好的艺术品,比如宫廷家具、宫廷瓷器等等都是用来使用或者观赏的,只有佛像是用来安定内心的,皇帝也会去顶礼膜拜,这也是我所追求的一个信念,这能带给我内心和佛造像之间的呼应,这是我在这么多门类里面独独中意佛教艺术的原因。

  

十一至十二世纪 帕拉时期 喜金刚 高12.7cm

  收藏故事:一西平措先生处所请,开启了与帕拉造像的热爱之门

  雅昌艺术网:具体的来看,佛教艺术的收藏也会有很多的种类,或者说方向,比如说显宗、密宗,但您更关注喜马拉雅艺术,您是从哪个角度选择这样一个更细化的品类开始收藏的呢?

  李威:其实前面我也说到,我第一次接触佛像是在成都送仙桥,首先这里是喜马拉雅艺术一个比较大的集散中心,成都距离西藏非常近,可以说整个收藏的中心就是在成都,而我也是机缘巧合的在成都开始收藏。

  第二其实你说的显宗、密宗等藏传佛教,或者汉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教义和艺术上更加宽泛,尤其是到了明代以后,佛造像艺术的题材和风格越来越模式化和程式化。但是喜马拉雅艺术,遍及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还有巴基斯坦,是属于比较个人化的一点,所谓的小乘佛教,通过个人的修行去作为中心的一个佛教传承,所以里面会有很多的所谓愤怒尊、各种菩萨、各种护法等,更加具有故事性和变化性,这是我在接触佛教艺术之后更能吸引我的地方。

 雅昌艺术网:那您在成都送仙桥第一次入手、请到的佛造像是?

  李威:我第一次是逛到一个店,后来才知道是著名的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学者陈百忠先生的卡卢藏传文物研究室,正好遇到他到店里,拿了一些佛像给我介绍,简单的交流之后,我当天就决定买两件佛造像,我朋友当时就劝就让我再想想,说回台湾之后帮我找,可以帮我找这个年代的、这个地区的、甚至是价格更便宜一些的,但当时我也不懂,就问他说,你能找到一模一样的,我要的是这个味道的,他说可以帮我找类似的,但是没有一模一样的,我说那你别和我聊了,我就是想要这两尊“味道”的佛像。

  其中有一尊是青铜的不空成就佛造像,其实一直到现在这类风格都不属于是商业价值或者说市场价值的佛像,但是韵味特别深的造像,当时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艺术的价值观也是一致的,在艺术的领域内当你需要很多繁复的东西去表现的时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艺术品。我认为艺术没有高低,我收藏到现在我也并不是去比较艺术品的高低,而在在于自己心中的一种根,这是自己和佛造像艺术相处过程中的感受和交流。

  也正是从这第一尊佛造像之后,我就开始走上了“不归路”和“疯之路”。

 

 十一至十二世纪 菩萨  高11cm

  购自国内拍卖行

  雅昌艺术网:您收藏佛像时间那么长了以后,每个人可能鉴赏自己不同的方法,您是如何来鉴赏或者说来选择自己的藏品?

  李威:我从接触之初就喜欢所谓的高古佛造像,基本上是明以前,比如帕拉王朝、藏西古格王朝地喜马拉雅、尼泊尔的马拉王朝、再早到犍陀罗时期,我认为越早期的佛教艺术越神秘,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的东西越纯粹,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演变是有关系的,所以我认为早期高古的造像有更多的趣味性,有更多的变化,这可能是我在选择藏品时的标准。

  再来看鉴赏的方面,其实是需要大量的学习和阅读,以及大量的上手经验,有个基本的准则是你交流的圈子得是对的,在收藏这个领域内,如果你一开始进入的圈子不对,那么可能你花大半辈子的努力也找不到门路。所以我很幸运一开始就认识了佛造像领域内非常厉害的前辈,给予了我很大的提升,加上我自己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所以可以说在鉴赏的方面我还是挺专业的,我可能看一眼东西,就对于佛造像风格、年代,具体是西藏工匠造的还是工尼泊尔工匠造的,我们从很多图像学、材质、细节风格上都能做一些判断和鉴赏。

  雅昌艺术网:那您大概学习了多长时间,才能有这种独立完成判断一个佛造像的年代和真伪能力?

  李威:大概有3-4年的时间,我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拍卖会、收藏家和专业学者等,真正到了一眼能看出气息上的差别跟同质上、气质上、跟气韵上的一点不对,有一种发毛的感觉,所谓的发毛就是说有一种不确定性,又说不出来是什么的这种感受的时候,我觉得四年差不多。

  

十二世纪 帕拉时期 白度母 高14.3cm

  购自于欧洲古董商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一个佛像就是您说的气息判断是需要的是长久浸润。

  李威: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长久的记忆,我对佛像的记忆特别好,其实很多人真正跟我聊之后,就是他们是挺惊讶,他们认为我对这一块的这种了解的程度跟投入的程度超过他们想象,不只是拿钱买而已。不是拿钱收藏,不是拿钱请佛像,而是真正对佛造像、对这块艺术从面上的艺术史、艺术风格的研究,到背后的佛教故事跟佛法的研究都是比较用心的。

 雅昌艺术网:现在从佛造像艺术收藏来看,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普遍从明清时期佛像开始收藏,后来到收藏传密宗的佛像,一直往前到犍陀罗时期,是在倒着追溯佛造像源头,您从起点就开始接触高古佛像,甚至您就开始截了一条佛造像从开始到现在发展源流的一个脉络。

  李威:还是机缘和眼缘,完全是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无关好坏,明清时期也有很多精品,永乐时期更是行业内所公认的。至于我个人的收藏喜好,可能也和我的行业以及我个人的审美有关系,我喜欢更不一样、更神秘、更生动一点的一些艺术风格,更有很多东西可以探索的。明清时期的佛造像已经趋于稳定了,从那些佛造像上只能“讲述”一些法王和皇帝的故事,但是元代以前是不稳定的,没有一个更加纯粹高压式的统治者去“规定”一定要去做什么什么样的造像,这就有了更多可以探索的东西。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审美比较偏向于欧美博物馆、收藏家或者是dealer,他们收藏的方向基本都在明代以前,清代的东西很少出现在欧美的博物馆、大藏家和大dealer的手里,他们比较少做这一类,除非是极其特殊的东西有,他们也认为这个年代以前的东西更具有收藏跟趣味性,应该是更具有探索的可能性的。

 

 十三世纪 古格时期 般若佛母  高11cm

  购自于北京拍卖行

  雅昌艺术网:探索的可能性,您似乎特别偏爱往前一直追这条探索的线索和脉络,而且是学习的过程你很享受。您很厉害的一点就是说把这条线索梳理出来以后,如何去进行一种更精准的往下的一种延伸。

  李威:其实我觉得很多东西是有迹可寻的,其我们对于造像会提出假设性的可能,所谓的假设性是他们没有出土依据,或者是他没有完全可明确对比的资料的时候,我们只能推断是“像”。

  比如我收藏有一件西藏带有大理风格的造像,但是这样风格东西很少,我们在探索之后,判断是在西藏和大理交界处的藏传佛教,可能会有大理工匠或者是大理工匠的参与或者是去按照自己的意思模仿大理的造像,这只是推断,因为并没有出土的东西依据,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95%,但是我并不能告诉你我确定是这样。我们从一个学术的角度,通过图像学、历史等等去看,所以探索是我们去了解每一段历史,了解每一个故事,了解每一种交流,产生出来的一些东西,我们推断它,我们通过历史故事、通过图像学、通过出土的一些东西,推断一件东西可能背后更解析出更深刻的东西,这是比较有意思的。

  就像我的收藏中有大量的犍陀罗和帕拉时期的石雕,在国内主流佛造像收藏市场上很多人关注,但是并不流行于拍卖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收藏市场上没有来源,也不属于国内本土。另外就是在新老真伪的鉴定上难度比较高,很多人不了解,其实大概在1970年代巴基斯塔和阿富汗就开始出现仿品,很多的欧美和日本藏家都在关注犍陀罗和帕拉石雕收藏,并且这十几年以来大量的仿品开始出现在市场上面,是质量比较高的一些仿品,从这个角度来看,鉴定真伪也是一个问题。

  

十三世纪 迦舍末罗 乾陀利空行母 高13cm

  购自于海外古董商,是一件初次“见面”让李威看不懂的藏品

  雅昌艺术网:犍陀罗和帕拉石雕在中国大陆的拍卖市场上没有特别像藏传佛教那么风行,您早期有这样的研究,是如何判断真伪新老的?

  李威:还是大量的学习和上手经验,具体到帕拉石雕这个品类,首先要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石雕造像的腹部肯定是凸出来的,这是他们当时仪轨惯用的手法,腹部会做一个很柔软线条处理,在对于很多不同石质上,每一个刀工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也许后来的工匠可以仿制雕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造像,但是在包浆、气息和气韵上的差别是完全模仿不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鉴定过程中尤其注意的,当然这是通过大量经验和资料阅读的积累。

  雅昌艺术网:这次在匡时秋拍的疯魔见佛专场的设置,35件藏品全部无底价上拍,早就已经超出了所谓要达到某个价位的需求,更多的是同好们的一种交流,但是从心底来讲,毕竟是无底价,会担心成交吗?

  李威:当我觉得这样的一种释出方式之后,我圈里的好朋友和我聊这件事的时候,我心态特别平,坦白讲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赚钱或者是赔钱,相反我是很快乐的,可能现在更多的藏家在收藏上当成一种投资,当然没有人在收藏过程中还能够有过亿元,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但是对我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与之相处的收藏过程和探索,挖掘,这种收藏的快乐,所以我是完全不在乎这些造像的价格,我只是希望每一件藏品能够被真心喜欢的人请回去。

  其实我还是想通过这次展览、出版、拍卖,来和同好们分享佛教艺术,我想建立的是收藏的温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或者价格。

 

李威:收藏是修行的过程

  雅昌艺术网:您一直强调收藏的温度,在收藏佛像之后的这个温度给您的艺术创作或者是您的艺术生涯带来哪些改变?

  李威:我想其实让我更丰满了,因为结识佛教艺术收藏之后,你会想去了解佛法,佛法里有很多东西在于自我的一种对抗,更多是聊怎么都是讲自己,包括佛教的仪轨,全是拿着刀、金刚杵、嘎吧拉碗等法器,其实都是断我执、断无名等,就是一种断,我觉得通过收藏了解到了佛像,再了解到了佛法,对于自己生活中的这种智慧跟生活中的感悟,可能会更明晰一些。

  雅昌艺术网:其实变成一种修行。

  李威:对,收藏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学习又有安定自我,并与之共处的感受。

  雅昌艺术网:谢谢!


责任编辑:华夏文化网

相关新闻
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