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文化资讯 >

礼赞虚云大师 桑吉平措《云归处》首发

2017-04-25 13:55 未知 我有话说 字号:TT

 桑吉平措《云归处》首发 

  山影重重,云迹缈缈,若问云归处,禅月邀清风。2017年4月,桑吉平措的一首《云归处》将同我们一起深情地怀念一位踏云旅风的大德长者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乃近代 “一身而系五宗法脉” 的禅门泰斗,世寿一百一十九岁,戒腊一百年。其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弘法渡人,兴修庙宇。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灵魂的交汇之于刹那,与大德的智慧再一次相逢的瞬间,桑吉平措灵光乍现而起兴创作完成《云归处》的曲谱。曾经的《佛说》《相见》让他与仓央嘉措相遇在雪域高原,演绎那冰雪晶莹的浪漫。《禅韵》(无门禅师)、《禅境》(六祖慧能禅师)又让他同大家一起领略禅门的云淡风轻。2014年9月他与星云法师合作,完成《星云法师诗歌》专辑。2016年7月发布了弘一法师的《清凉歌》,2017年3 月桑吉平措又为纪念鉴真大师而作《菩提之下》,更有幸的是这首歌曲已经被公益电影《因果启示录》选为片尾主题曲。

   一次次灵魂的交汇,穿越历史的阻隔,让一位新时代年轻的梵音歌者灵魂里凝聚了诸多高僧大德的智慧,这既是传承的力量,亦是修行的缘分。再一次耳畔响起《禅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寻声遥望《云归处》。

 

礼赞虚云大师  

《云归处》歌词

作词:陈光来   作曲:桑吉平措

白云青嶂影重重,来来去去无迹踪。
千回百转寻不得,坐看云起卧听钟。
云归深处现峥嵘,月出中天五蕴空。
山僧本是自在客,莲花开在虚云中。
若问云归处,禅月邀清风。
风过菩提树,虚空妙无穷。

 

生于乱世中,胸怀菩提心  

  《云归处》的创作初衷和情怀是要向世人表达生命中存在的“因果”思想和对虚云长老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歌曲的编曲配器在前奏和尾奏都选用了笛字和琵琶,由于这两种乐器都是由西域传入中国,古人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诗句,这两样乐器都是极其古老的乐器,音色上都能表达苍凉、悲怆的意境和玄秘感。佛教发源于印度,汉朝即传入了中国,并在东土生根、发芽、繁荣、发展。所以乐器的选用和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无论是在地域还是在历史时段上都是一致的。

  虚云禅师是中国近代第一高僧,学识渊博,苦修百年,一身而系五宗法脉,是禅门集大成者。生于乱世中,胸怀菩提心,他如菩萨净瓶的一滴甘露,也是菩萨乘愿再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传承和弘扬佛法,历经坎坷,而意志坚定不移,让人感佩叹惋。而全曲以大提琴和钢琴贯穿始终,意在用大提琴音色的厚重低沉,以此来表现深沉悠远的意境,这也是虚云禅师饱经沧桑一生的写照。当悠漫的旋律,低沉的弦音在耳边响起时,仿佛就有那样一个老人,衣衫褴褛,满面沧桑、托钵矗立在你面前,正深深的望着你。

  钢琴作为主旋律的伴奏,意在于低沉中提一抹亮色,让整首歌曲不会因低沉而压抑,寓灵动于沉郁,寓变化于统一。歌曲之最终以歌唱高音和笛声结尾,高音飘渺,笛声空灵,空灵清亮又似深山鸟鸣,有寂静山空的意境。全曲完结给人留下的是渐行渐远、“云归何处?”的可望不可及的玄妙与虚空。整首曲子的配器,中西合璧,编配和谐,又凭籍不同类型乐器各自独特的音色和节奏缓急展现出创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桑吉平措的梵音创作具有自身特点,他的作品承梵呗音乐的空灵、欢喜、安静等特色,但又不完全是传统的佛教音乐,配器也多用吉他、钢琴、提琴等。他曲风浪漫、丰富多彩、更趋向通俗音乐,基于这样的特色,他的音乐更趋向大众、趋向国际化、更容易被年轻人喜欢。

  音乐是无国界的,佛教音乐更是如此,在创作中体现音乐元素多元化,并积极吸收一切美的元素,用开阔的胸襟容纳,融合多元文化是桑吉平措创作的思想。一首好的音乐一定夸越地域、民族和信仰的界限,这也是桑吉平措音乐创作的宗旨和目标。

 

 

责任编辑:华夏文化网

相关新闻
多说